我看「宗教教育」

 

何謂「宗教教育」?是泛指一般教會內,神職或牧靈人員從事的教導工作?或是任何宗教禮儀、

祈禱、聚會儀式的參與?其對象,只指向一般信徒?或者也包括教會內的從事人員?受教的年齡,

是專對需要教育的孩童們?或者從出生到年老,任何階段的年齡皆包涵在內呢?

敝人由於出生在天主教信仰的家庭,也在教會環境下長大,對這問題經常反覆思考。如今在美國舊

金山天主教大學,進修宗教教育課程,一方面,從神學、哲學、與教育的觀點,做系統及深入的反

省宗教教育的理論與實義;另一方面,在實際教學上,直接參與課程的計劃、安排、設計、與教員

的訓練,和團體式信仰生活的建立、鞏固、與充實。不 ㄉ一ˋ是感觸良深,亦是獲益良多。因此,

希望藉此分享一己之淺見。有缺憾不足之處,尚請教內神長先輩們多予賜教。

談宗教教育,首先得瞭解「宗教」與「教育」二詞的涵義,爾後觀察其彼此相互關係,以便找出宗

教教育應有的性質與特點。若要詳盡解釋宗教與教育二名詞,實非三言兩語之事,晚輩亦無意在此

班門弄斧。但為求實際上運用的目的,請暫且容我們以下列的角度解釋宗教與教育。

宗教

簡單的解釋為:人們對終極世界的關懷。也就是說,當人們在生活中,遭遇到超越理性所能理解

的事物,例如生命從何而來,死亡之後如何;人們以象徵性的語言、圖象或文字,試圖解釋那未

知的世界。對「它」的感覺,雖然無法證實,但的確真實地存在人們內心深處。由於對未知世界

的茫然,所擁有的些許經驗,又都模糊不清,人們遂以極其敬畏的心情與態度面對,宗教行為因

此多含有尊敬、崇拜、稱頌、祈求、及渴望的色彩。

值得注意的一點,宗教本身並不意味其必然含有信仰。如今世界上有許多宗教,並不相信神、或宇

宙是由一位主宰掌管著。所以,有信仰的人可以過宗教生活,沒有信仰的人,同樣也可以過宗教生

活。這兩者之間差別的關鍵,就在於對終極世界的解釋。信仰上主的,以上主為宇宙之始末,解釋

生命之前與死亡之後。無信仰的,則借助不同的學說、理論;象徵性的文字、圖像;或將事物和人

神化,以解答人們對終極世界的關懷。

人們對終極世界的關懷,就是人類的宗教經驗,不分信仰、膚色、種族、地域、文化等的差異。人

類自古以來豐富的宗教經驗,正說明了宗教早已融入人類的文化,與人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俱體

地說,一個人的宗教心態,往往影響其一言一行,表達其價值觀及人生觀。

教育

時代的快速進步,社會的多元性變化,使得教育哲學面臨極大的衝擊;過去的教育理論及教學方

法,已經不是以涵蓋現代的個人及社會對教育的的需求。因著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日益密切,個人

對社會需要有更多的瞭解與參與。社會則必須依賴更多健全個體的投入,以持續其成長。可是,

換個角度看,隨著社會越往多元性發展,個人的自我肯定越面臨挑戰;也就是在社會大群體中,

個人對角色的判辨愈形困難。所以,個體的自我認識與肯定必須加強,密切結合個人的經驗和價

值觀,才不致失落於廣大的社會裡。

面對如此衝擊,近年來的教育研究報告提出,教育的目的,應同時著重個人與社會兩方面。前者

的目的是為增進個體各層面的生活;後者的目的是為社會提供延續力,維持其不斷地成長。兩者

兼顧,相互配合,將人類的整體經驗,包括文化、語言、音樂、藝術、家庭、玩伴、群體等,結

合為一體。

教育方法上,研究報告也指出,教育意味著一個學習的團體,藉著所有個體的參與,提供團體下

列諸項學習:

1.     豐富的生活經驗:如學生、勞工、商人、醫生等。

2.     不同角度的意見或看法:如父母、老師、神父、男性、女性等。

3.     多方面的理論:如教育、心理、社會、政治等。

4.     廣泛的思考機會:如歷史的、文化的、哲學的、信仰的等。

在團體中,任一個體皆同時扮演授教者與受教者兩種角色,不分年齡、職業、身份,地位;

不論學校、工廠、公司、教會;為增進個人的生活,及健全社會,每個人都必然需要「再教

育」,此需要的增加,正激勵我們努力實踐「活到老,學到老」的古訓。

基於以上的瞭解與共識,也許我們可以嘗試,為宗教教育找出幾項特色:

一、     有別於「教會教育」 教會教育,簡單的解釋是:任何教會都以各種不同方式的教育,教

導屬於各教會的人們如何忠實地成為其教會的一份子。此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著重於教導人們

只認同其所屬的教會,是單一性的。宗教教育,乃從根本上著手,教導人們以信仰的角度,認

知與體驗宗教,及如何善度信仰化的宗教生活。無可諱言,人生不可沒有宗教,有信仰的人需

要宗教生活,無信仰的人也需要宗教生活。宗教教育努力的幫助人們,透過理性的探討,人性

的瞭解,及信仰的認知,達到成熟的「信仰化」宗教生活。

二、     以經驗為基礎 宗教不應只是一些故事、比喻、及歷史的大匯串,應該落實在人類的生活

經驗,與它們互相結合。以經驗為基礎的宗教教育,輔助人們在信仰的歷程上,逐一印證宗教

故事、比喻、及歷史,對人類生活與文化的意義,進而認同並接受,將宗教融入於人類的文化

與生活。當我們談人類的生活經驗,並不狹隘地單指一般的生活經驗;廣泛地,也包涵人類自

古以來豐富的宗教經驗。從事宗教教育,更應該是以後者為主,前者為輔。

三、     忠實與傳統  任一宗教的信仰傳統,是維繫其命脈與文化的精髓,也鞏固其存在的價值與

意義。對信仰傳統的忠實,是延續命脈唯一的法則。但為使信仰傳統更俱時代性,及更臻圓滿,

新的詮釋與瞭解,應該多予鼓勵與倡導。忠實傳統不單是維繫命脈,更包含繼往開來,發揚先

天,以求盡善盡美。宗教教育所擔當的,正是這份承先啟後的責任與工作。

四、     客觀不迷信,執著不疾信  理信認知,是宗教教育必要而非充足的條件。以此為出發點,

得以引導人們對信仰採取逐一印證的謹慎步 驟,達到客觀性的要求,避免走入迷信或盲從的不

智。另一方面,信仰執著,是宗教教育的充足條件。能幫助人們對信仰的肯定及確認,固守在

真理與正義的一方,堅定不移,經得起考驗。信仰執著與理信認知,構成宗教教育的充足及必

要條件,讓人們善用自由意志,作明智的抉擇,並持守在道上,直到永恆。

五、     重視人性的關懷與需要  宗教是要提升人類進入神聖的境界,因此絕不可與人類文明脫節,

應該主動直接地涉入人類文明的各層面;首先是文化,其次是政治、社會、經濟、教育、藝術

等。舉凡人類文明的產物皆指出人性的關懷與需要,例如人類關心社會的發展與動向,也需要

社會的關注與認可。宗教教育關心使人成聖,所以根本地將宗教信仰,及人性的關懷與需要相

結合,使宗教信仰真正地涵蓋於人類文明的各個層面上,幫助每個人在不同的職位上,走向神聖。

六、     以成熟的「信仰化」宗教生活為依歸 宗教生活類似於肉體生活,不斷地在增長,需要不間

斷地灌溉與滋潤,才能維持健康地成長。此外,肉體的生活從少到老,各有不同的變化與需要;

宗教生活隨著年歲的增加,也需要不同的教誨與引導。從幼兒到青年,從青年到成年,甚而

從成年到老年,每一個階段都同樣地需要一個良好的宗教生活。宗教教育所致力的,就是及早

幫助人們建立一個成熟的宗教生活。並且不論是青年、成年、或是老年,宗教教育的工作,絕

不固定完成於某一個時期。那是更積極地隨著個體生命的成長,循序漸進,以達到成熟的「信

仰化」宗教生活為依歸。

 

註: 此文參考Psychology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ch. I John L. Elias Booksellers of Bethlehem, Inc. 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