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台灣

發掘台灣的美 報導台灣的美 創造美的台灣

 

    有一天夜裡十點,打開電視新聞看。一邊的電視台整點新聞正在報導最近警方抓到的一個胖妹透過網路做援助交際的新聞,電視機傳來的影像與聲音盡是這名嫌疑犯與她的家人在辱罵媒體記者的報導。

    後來,我又把頻道轉到大愛電視台,正在撥放證嚴上人在說一個住在宜蘭的志工的故事。證嚴上人的聲音十分吸引人,鏡頭傳來的影像也十分感人。一位住在宜蘭羅東的老婦人,半夜都在馬路上掃街道,賺取微薄的工資;清晨又推著小攤車去賣早點。一方面希望能早日還清債務,一方面也希望能捐款給慈濟功德會,去做善事。同時這位婦女也是慈濟的義工,常常穿起藍旗袍,去幫助人了。

    同樣是媒體,所傳遞的社會面,卻有如此的天壤之別。不過這兩種景象都是台灣社會的實況。

    任何社會都一樣,有黑暗面,也有光明面。

    問題是在於目前國內一般的電視新聞太不平衡了。每天打開看電視整點新聞,盡是兇殺、車禍、自殺、火災、政治口水戰等新聞。

    難道只有災難、人性的醜惡才算新聞?

還有沒有別的素材讓我們覺得這個社會還是有一些希望?

    慈濟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正在全心全意做傳播社會真善美的工作。(見本期『遠見』雜誌封面故事)

     他認為只要做到大愛電視台有1﹪的收視率,就表示台灣的人可以接受大愛電視這樣的內容,到時候,自然其他的電視台也會跟著做一些跟大愛電視同樣的節目。這個時候,台灣的社會應該會更美,更有福報。

     姚仁祿在接受(遠見)副總編輯成章瑜訪問時,曾提到:最近台灣天搖地動,佛經上早就說,世道有大三災,小三災,世上沒有天災,只有人禍。姚仁祿問上人,「既然如此,那我們還做什麼?」

    姚仁祿記得上人用堅定的眼神看著姚仁祿說,「我們總要試試看,能不能救回來。」

    寫姚仁祿,目的也不只是寫姚仁祿。而是以他做為慈濟眾多志工的縮影,來介紹整個慈濟功德會的慈悲大願。

    寫這些慈濟功德會的志工,也不只是寫他們,而是想寫所有投入社會做義工的、做非營利事業組織、成千上萬在為社會做奉獻的無名英雄們。

    這也是(遠見)雜誌兩年多以來,第一次把一個非企業界、非科技界的人做(遠見)business版封面人物的意圖。像姚仁祿這樣,原本有極世界水準的建築設計師,可以一手做事業,一手可以做志業,值得令人敬佩。

    姚仁祿目前等於已是半個出家修行人了。他每天在他單身住居的家,大概就是凌晨兩點到清晨六點。其他時間都在大愛電視台當義工總監,再撥出一些時間做一些民間的設計工做。每星期四與星期日,他都要清晨五點就出門,搭最早的班機飛到花蓮慈濟精舍。當天又飛回大愛主持每天晚上的叩應節目,從不缺席。

    對於一個原本是個傑出的室內設計師,每季買名牌西裝、開紅色賓士跑車、為了美食可以飛到巴黎去的現代雅士,隨著因緣走到每天只穿慈濟藍色制服,拿慈濟的尼龍包包,坐黃色計程車到處跑,全心全意投入慈濟大愛人間的工作,不能說不是齣非常吸引人的偶像劇。

    讀姚仁祿的故事相當動人,字裡行間也出現一些相當啟發人心的慧語。

    也許像姚仁祿這樣全心全意奉獻台灣,改造台灣的志工,正是台灣的新希望。「一念善心轉煩惱為菩提」,姚仁祿希望藉由電視的傳播,把人間善行普及,也把因不良社會風氣造成心靈的災難,像病毒蔓延一樣的社會,提升為心靈淨土。姚仁祿的志業很大。即使在產業的發展的過程中,台灣亟需提升人文的層次,亟需把自己由過去的代工、製造之島,提升為腦力密集的研發、設計、行銷品牌之島。一位像姚仁祿這樣的美學設計師、一位像魔幻寫實畫家連建興(見<遠見>P版封面人物報導)、一位像竹科的研發設計工程師,都是台灣未來的希望所在。

    台灣需要更有人文素養,才有可能提升國際競爭力,就讓你我總動員。

出處: 2001年 9月 遠見雜誌 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