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知識人
科技腦 人文心 中華情 世界觀
知識人要擁有科技腦、人文心、中華情與世界觀。科技腦是指嚴謹的學習方式及工作態度,相信事實,注重績效;人文心是指「以人為本」的核心思維,提倡公平、正義、博愛、分享,以及對文、史、哲的重視;中華情是指對中華歷史與文化的認同,及兩岸和平與雙贏的鼓吹;世界觀是指擴大自己的視野,敞開自己的胸懷,對外關心,向外學習。
(一)十七年前初創<
遠見 >
在當前這個「氾濫」成災的台灣社會中,要辦一本雜誌並不困難;要有原則的持續堅持,則不容易。
<遠見>以中間的理性聲音自許,走過兩百期,進入第十七年。讀者對我們最大的肯定就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一路走來,投入最多的心血、掌握編輯方向的,就是創刊的總編輯王力行女士。
1986年王力行、張作錦與筆者決定創辦<遠見>的關鍵性考慮,就是「往外面看」。在當時報禁與黨禁尚未解除的年代,我們要為讀者提供台灣地區以外的重要資訊與快速變化。因此,製作世界各國的專題與討論兩岸的議題,就變成了
<遠見>的特色。在思考的廣度上,為遠見讀者舖設了一條與世界進步接軌的路。
「往外面看」,換成今天的名詞就是「世界觀」。
(二)新台灣人:<遠見>百期專題
八年之後,<遠見>在1994年9月邁入一百期。創刊以來的八年,台灣經歷了空前的衝擊。我們不得把「往外面看」的宏觀焦距,逐漸對準國內的政經改變及社會緊張。千思萬慮之後,<遠見>百期推出「新台灣人」專題。這個名詞比政治人物早用了四年。王總編輯在專輯中呼籲:「新台灣人是要用大智慧度悲情,大慈悲容異己。」這個專題使<遠見>同時獲得了「雜誌公共服務金鼎獎」與「雜誌報導金鼎獎」,創下二十年金鼎獎新記錄。
新台灣人,按照我的看法,已經從歷史灰燼中重生,從意識型態中破繭,從悲情自憐中跨越。他們再也沒有省籍、年齡、方言的歧視;悲情已引不起他們抗爭,願景卻激發了他們的熱情。他們共同的分母來自於教育的普及以及孕育出的自信。新台灣人,更急速地擺脫了「移民與流民」性格中的凶狠、自私、機會主義;代之而起的是海洋性格:包容、寬大、開放,以及重視「信」與「義」。
「新」台灣人中不僅有務實的經濟人(如:高清愿),也有理想的文化人(如:林懷民);不只胸懷外國科技(如:李遠哲),也立足本土(如: 施振榮)。除了這些傑出的人士,新台灣人事實上就出現在你我的前後左右,他們就是無數的你與我。
遠在1994年,我已經警覺到主政者性格可能造成的後遺症。在百期的「厚植台灣經濟優勢」一文中,我自問自答:如果有人問:「誰是台灣發展的罪人?」答案十分簡單:「那些有意無意、或明或暗、或個別或團體、在腐蝕台灣各種優勢的人。」如果再問:「誰最適合做們的領袖?」答案十分肯定:「有能力足以防範腐蝕台灣優勢的人,更有能力足以厚植台灣優勢的人。」
1996年元月號的<遠見>,選出了台北市長陳水扁為「年度風雲人物」。他強調自己:「不是民進黨的台北市長,是效忠人民、效忠這塊土地的市長。」四年之後,<遠見>人物變成了第一位民進黨總統。
(三)POWER新世代
初創百期,是向世界接軌。百期後提出的新台灣人,是要共創願景。在<遠見>兩百期,我們提出「power新世代」,要培養新一代做堂堂正正的知識人。
過去二十年來,面對台灣社會不同的挑戰,我先後提出過經濟人、社會人、文化人的理念。近年來鼓吹的知識人要有四個特質:科技腦、人文心、中華情、世界觀。事實上,過去四年在總編輯莊素玉負責編務下, 知識管理與高科技一直是<遠見>報導與分析的重點。
知識人不容易培養,必須要從多方面著手。這一專題在副總編輯成章譽的策劃下,她及一群優秀的同仁為新世代勾畫出新台灣人,按照我的看法,已經從歷史灰燼中重生從意識型態中破繭,從悲情自憐中跨越。
他們再也沒有省籍、年齡、方言的歧視;悲情已引不起他們抗爭,願景卻激發了他們的熱情。
(四)美好的台灣
這會是一個多們美好的台灣,如果大家-尤其政治人物-都變成了堂堂正正的「知識人」!
有科技腦,怎會產生政策空轉?
有人文心,怎會陷入物慾陷阱?
有中華情,怎會挑撥省籍情結?
有世界觀,怎會變成夜郎自大?
放眼半世紀以來的台灣社會,前年去世的李國鼎先生實在是一位完美知識人的典範。此刻的台灣,一些值得尊敬的知識人如:李遠哲、吳京、沈君山、曾志朗、陳長文、溫世仁、林百里,不能再謙讓,要積極發揮影響力,共同鼓吹,培養新世代,變成堂堂正正的知識人。
出處: 2003年 2月 遠見雜誌 P.24